上肢骨折固定后应保持功能位姿势、避免悬垂姿势、肘关节屈曲90度、腕关节轻度背伸、手指自然微屈。具体分析如下:
1.功能位姿势:功能位指上肢各关节处于最有利于日常活动的位置。肩关节外展30度,前屈30度,内旋15度,可减少肌肉挛缩风险。长期固定时维持功能位有助于后期康复训练,避免关节僵硬。骨折部位不同需调整角度,但总体原则是兼顾稳定与功能恢复。
2.避免悬垂姿势:上肢长时间下垂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肿胀或血栓。固定后需用三角巾或吊带托起前臂,高度略高于心脏水平。夜间休息时可用软枕垫高患肢,减轻重力对骨折端的影响。注意避免压迫腋窝神经血管。
3.肘关节屈曲90度:肘部骨折或邻近部位固定时,屈曲90度可平衡屈伸肌群张力,降低关节囊挛缩概率。过度伸直可能损伤尺神经,过度屈曲则影响静脉回流。石膏或支具固定需确保角度准确,定期检查是否移位。
4.腕关节轻度背伸:腕部固定时保持背伸10-15度,利于维持手部抓握功能。掌屈位固定易导致肌腱粘连,背伸过度则压迫腕管。合并神经损伤时需根据情况调整,但需避免中立位长期固定。
5.手指自然微屈:手指关节固定时呈半握拳状,各指尖指向舟骨结节。完全伸直可能引发伸肌腱挛缩,过度屈曲则影响屈肌腱滑动。指骨骨折需单独固定相邻关节,避免整体僵硬。
固定后需定期观察末梢血运和感觉变化,出现皮肤苍白或麻木需及时调整。避免过早负重或拆除外固定,严格遵循康复计划。饮食宜补充钙质与蛋白质,促进骨痂形成。复查影像学确认愈合进度前,不可擅自活动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