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能引发肝功能异常、产后出血、胎儿宫内感染、早产、肝衰竭。具体分析如下:
1.肝功能异常:妊娠期间肝脏负担加重,乙型肝炎病毒活跃复制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展为黄疸,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毒载量,减少肝脏损伤。
2.产后出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剥离面出血风险增加,需提前备血并补充凝血因子,产后密切观察出血量及生命体征。
3.胎儿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尤其在病毒载量较高时,胎儿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新生儿出生后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病毒传播,降低慢性感染概率。
4.早产:乙型肝炎活动期可能诱发宫缩或胎盘功能异常,增加早产风险。需定期评估胎儿发育情况,必要时提前干预以延长孕周,同时控制病毒复制以减少对妊娠的影响。
5.肝衰竭:妊娠合并重症乙型肝炎时,肝脏短期内可能无法代偿,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危重表现。需立即终止妊娠并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护肝、抗病毒及支持治疗,以挽救生命。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应清淡易消化,禁酒及损肝药物。分娩时选择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确保母婴安全。新生儿免疫接种不可遗漏,产后继续随访以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