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证的形成多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正气不足等因素相关。当外邪从太阳经传入半表半里,或情志不畅导致肝胆气机郁滞,或体内正气虚弱无力驱邪时,便可能引发少阳枢机不利,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典型症状。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及时解散,病邪可内传少阳经。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邪正相争则见寒热交替;胆火上炎则口苦咽干,气机郁滞则胸胁胀闷。情志因素如长期抑郁或暴怒易伤肝胆,疏泄失常,进一步影响三焦气化,加重少阳证。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者,正气不足,外邪易直中少阳,或由他经传变而来。饮食不节、熬夜等不良习惯亦会耗伤正气,成为诱发因素。
辨证时需区分少阳证与其他六经病证,如太阳表证以恶寒发热为主,阳明里证但热不寒,而少阳证特征为寒热往来。治疗以和解少阳为原则,小柴胡汤为代表方,但需根据兼证加减。情志调摄尤为重要,避免郁怒或过度思虑。日常需规律作息,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以防助热。若症状持续或加重,或出现高热、神昏等,需警惕邪传他经或合并其他病证,及时就医。孕妇及体弱者用药需谨慎,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