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孔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穿孔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合并感染。部分小穿孔可自行愈合,无需特殊干预;但较大穿孔或伴有感染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听力受损或引发中耳炎等并发症。
鼓膜穿孔常见于外伤、感染或气压骤变等情况。轻微穿孔通常表现为短暂耳痛、耳鸣或听力下降,多数在数周内自愈。若穿孔边缘整齐且无感染迹象,仅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或用力擤鼻即可。但穿孔超过鼓膜面积的50%、位于边缘或伴随持续流脓、眩晕等症状时,需通过抗生素、贴片修补或手术如鼓室成形术促进愈合。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穿孔长期不愈,增加中耳结构破坏风险,甚至造成永久性听力障碍。
日常需避免游泳、潜水等可能导致耳道进水的活动,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勿自行掏耳或向耳内滴药,以免带入细菌。感冒或鼻炎发作时需控制鼻塞,减少擤鼻力度,防止压力冲击鼓膜。若出现发热、耳漏脓液或听力骤降,应立即就诊。定期复查耳内镜可监测愈合进展,医生会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方案。合理防护与及时医疗干预是保障鼓膜功能恢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