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能引起脊柱疼痛、髋部疼痛、腕部疼痛、肋骨疼痛、膝关节疼痛。具体分析如下:
1.脊柱疼痛:骨质疏松导致椎体骨量减少,轻微外力或日常活动可能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表现为背部持续性钝痛或突发剧痛。疼痛常沿脊柱放射,久站或久坐加重,平卧减轻。严重时出现驼背畸形,影响呼吸功能。
2.髋部疼痛:股骨颈和转子间是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发部位,跌倒后易发生断裂。疼痛集中于腹股沟或臀部,活动受限,无法负重。骨折后卧床可能引发肺炎等并发症,需及时手术干预。
3.腕部疼痛:桡骨远端因骨质疏松强度下降,跌倒时手掌撑地易导致科利斯骨折。腕关节肿胀变形,活动时疼痛加剧,握力减弱。石膏固定后需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
4.肋骨疼痛:骨质疏松使肋骨脆性增加,咳嗽或转身可能引发无外力骨折。疼痛随呼吸起伏,局部压痛明显。多发骨折可能影响胸廓运动,导致呼吸困难。
5.膝关节疼痛:骨量减少加速膝关节软骨磨损,引发继发性骨关节炎。表现为行走时关节酸痛、僵硬,上下楼梯困难。严重时出现关节变形,需药物或置换手术缓解症状。
预防骨质疏松需均衡摄入钙质与维生素D,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或太极。避免吸烟饮酒,定期检测骨密度,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筛查。跌倒高风险者应改善居家环境,使用防滑垫和扶手。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骨折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