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猩红热是两种不同的传染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表现和易感人群。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特征为手、足、口腔疱疹;猩红热则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典型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疹伴草莓舌,好发于3-15岁儿童。
手足口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口腔疼痛,随后出现手、足、臀部等部位的疱疹或斑丘疹,皮疹不痒且不留瘢痕。少数病例可能引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猩红热起病急骤,伴随高热、咽痛,1-2日内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疹,压之褪色,伴有口周苍白圈和杨梅舌,恢复期可能出现脱皮。实验室检查可明确区分:手足口病可通过咽拭子或粪便PCR检测肠道病毒,猩红热则依赖咽拭子培养或快速链球菌抗原检测。
预防方面,手足口病需注意手卫生、避免接触患儿分泌物,猩红热则需隔离患者至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两种疾病均需警惕重症迹象:手足口病患儿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应立即就医;猩红热患者若出现关节肿痛、血尿可能提示风湿热或肾炎。两种疾病暂无疫苗,但及时对症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避免滥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