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前通常需要浸泡30分钟至1小时。浸泡的目的是让药材充分吸水软化,使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从而提高煎煮效率。不同质地的药材浸泡时间略有差异,例如根茎类、矿物类药材可适当延长至1小时,而花叶类质地较轻的药材浸泡30分钟即可。
浸泡时需使用常温或温水25-30℃,水量以没过药材2-3厘米为宜。部分特殊药材如茯苓、山药等吸水性强,可适当增加水量。夏季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可稍缩短,避免药材久泡变质;冬季则可适当延长,确保药材充分润透。若药材体积较大或质地坚硬,如黄芪、甘草等,可提前切片或捣碎,以缩短浸泡时间。煎药器具建议选用砂锅、陶瓷锅,避免使用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性。
需注意浸泡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过久可能导致部分挥发性成分流失或药材发酵变质。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材无需浸泡,应直接烊化后兑入药液。煎煮前需检查药材是否含有先煎、后下等特殊要求,如附子需先煎1小时以减毒,薄荷、砂仁等后下药材应在最后5-10分钟加入。浸泡后直接煎煮,不宜再次冲洗,避免有效成分流失。若药材为粉末或细小颗粒,可用纱布包煎防止糊底。煎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水量,保持文火慢煎,确保药液均匀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