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肌腱炎通常需要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血液检查、关节液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和活动测试评估疼痛部位、肿胀程度及功能受限情况。医生会按压肌腱附着点或让患者做特定动作诱发疼痛,观察是否有捻发音或局部发热。检查还包括对比健侧与患侧差异,判断是否存在肌力下降或关节活动范围缩小。体格检查是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但需结合其他检查排除类似疾病。
2.超声检查:利用高频声波动态观察肌腱结构,可清晰显示肌腱增厚、撕裂或周围积液。超声能实时成像,适合评估肌腱在运动中的异常摩擦或炎症反应。检查无辐射且操作便捷,但对操作者经验要求较高,微小病变可能漏诊。超声还可引导穿刺治疗,提高准确性。
3.磁共振成像:通过磁场和射频波生成高分辨率图像,全面显示肌腱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肌腱变性、部分撕裂或伴随滑囊炎敏感度高,能区分慢性炎症与急性损伤。缺点是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受限。
4.血液检查:检测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排除风湿性疾病或感染性关节炎。血液检查无法直接确诊肌腱炎,但可鉴别系统性炎症或代谢异常导致的继发性肌腱病变。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单纯血液指标异常未必提示肌腱问题。
5.关节液分析:穿刺抽取关节液检查颜色、黏稠度及细胞成分,鉴别痛风、感染等引起的假性肌腱炎。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尿酸结晶则指向痛风。操作需严格无菌,避免继发感染,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诊断过程中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检查结果,尤其早期症状不典型时。急性期应减少患处活动,防止进一步损伤。影像学检查选择需权衡灵敏度与成本,必要时多次复查动态观察。治疗前后对比检查结果有助于评估疗效,但需注意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