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丸剂的保质期通常在1-3年,具体时间取决于药材成分、制作工艺和储存条件。传统蜜丸或水丸若含高糖或高盐成分,且经过严格灭菌处理,在阴凉干燥环境下保存,保质期可延长至3年。而未经防腐处理的纯中药丸剂,尤其在潮湿环境中,可能6-12个月就会变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浓缩丸因添加适量防腐剂,保质期多标注为2年。
中药丸过期主要与微生物滋生和有效成分降解有关。药材中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易吸潮霉变,特别是含动物类或糖分高的丸剂。光照和高温会加速挥发油类成分的氧化,如当归、川芎等药材制成的丸药,久存后药效明显下降。传统验方中部分矿物类药材如朱砂、雄黄制成的丸剂,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长期存放仍可能产生毒性变化。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丸剂含水量需控制在12%以下,若包装破损导致湿度超标,即使未过标注保质期也可能提前变质。
服用前需观察丸药是否变软、有霉斑或酸败味,含冰片、麝香的丸剂出现油渍渗出即提示变质。建议购买小包装丸剂,开封后尽快用完。家庭保存可用陶瓷罐密封后放置于避光橱柜,南方潮湿地区可加装食品级干燥剂。特殊丸剂如安宫牛黄丸等急救药品,虽标注长期有效,但每隔2-3年需专业药师检查蜡封完整性。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含蜂蜜丸剂的糖分氧化问题,此类丸剂保质期通常缩短20%。医疗机构制剂室手工制作的丸剂,因未经过辐照灭菌,保质期不超过6个月需特别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