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与尿路梗阻存在明确关联。尿路梗阻若长期未解除,可能导致肾脏血流减少、肾单位损伤,最终引发肾萎缩。这种关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见于单侧尿路梗阻患者,患侧肾脏因长期压力升高而逐渐萎缩。
尿路梗阻通过多种机制促使肾萎缩发生。梗阻初期,尿液排出受阻导致肾盂内压力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持续高压状态使肾实质受压,肾小管逐渐萎缩、纤维化。同时,梗阻可能引发肾缺血,因肾血管受压迫或反射性收缩,进一步减少肾脏营养供应。若梗阻位于输尿管或以下部位,患侧肾脏萎缩风险显著增加,而对侧肾脏可能代偿性增大。慢性梗阻还可能合并感染或结石,加速肾功能恶化。
诊断肾萎缩合并尿路梗阻时需综合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超声、CT或IVP可明确梗阻部位及肾脏形态,肾功能评估不可或缺。治疗需优先解除梗阻,如置入输尿管支架或行肾造瘘术,以挽救残余肾功能。长期随访至关重要,尤其对单侧肾萎缩患者,需监测对侧肾脏代偿情况。预防方面,及时处理结石、肿瘤或先天畸形等梗阻病因是关键。若已发生不可逆萎缩,需根据肾功能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