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梗阻与输尿管狭窄存在直接关系。输尿管狭窄是尿路梗阻的常见病因之一,由于输尿管管腔变窄或闭锁,尿液流动受阻,导致上游尿路压力升高,进而引发肾积水、肾功能损伤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两者关联密切,临床需结合解剖与功能评估明确诊断。
输尿管狭窄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狭窄多因胚胎发育异常,如输尿管瓣膜或肌层发育不良;后天性狭窄常由结石嵌顿、手术损伤、放疗后纤维化或结核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狭窄部位以上尿路扩张,初期通过代偿机制维持排尿,但随着梗阻加重,肾盂内压持续升高,最终导致肾实质萎缩。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尿路造影或逆行肾盂造影可明确狭窄位置与程度,而利尿肾动态显像则能评估分肾功能。治疗需根据病因与病情选择,轻症可采用输尿管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严重者需手术重建尿路通畅性。
注意事项包括早期识别症状如腰痛、排尿困难或反复尿路感染,避免延误诊治。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肾功能及支架通畅性。长期留置支架可能引发感染或结石形成,需权衡利弊。饮食上应控制高草酸食物摄入,预防结石复发。合并感染时需规范抗感染治疗,防止炎症加重狭窄。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结石病史或盆腔手术史,建议定期泌尿系筛查,以降低梗阻性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