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能引起骨折、脊柱变形、慢性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内脏受压。具体分析如下:
1.骨折:骨质疏松导致骨密度降低,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常见部位包括髋部、腕部和脊椎。骨折后愈合缓慢,可能遗留长期行动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髋部骨折危害最大,部分患者可能丧失独立生活能力。
2.脊柱变形:脊椎骨因骨质疏松而塌陷,导致身高缩短或驼背。脊柱变形可能压迫神经,引发肢体麻木或无力。长期脊柱变形还会影响胸腔容积,造成呼吸功能下降。
3.慢性疼痛:骨质疏松引起的微小骨折或脊柱变形可导致持续性疼痛,以腰背部多见。疼痛可能随活动加重,夜间亦不缓解,长期存在会影响睡眠和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4.关节功能障碍:骨骼强度不足可能加速关节退化,增加骨关节炎风险。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导致活动范围受限,日常行走、蹲起等动作困难,进一步加重肌肉萎缩。
5.内脏受压:严重脊柱变形可能压迫腹腔或胸腔脏器。例如,驼背可能减少胃部空间,引发消化不良;胸腔受压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异常,表现为气短或心悸。
预防骨质疏松需均衡摄入钙和维生素D,适度进行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酗酒。定期检测骨密度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可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