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艾灸可选取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天宗穴、曲池穴。具体分析如下:
1.肩髃穴:位于肩峰端下缘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艾灸此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缓解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操作时取坐位或侧卧位,点燃艾条对准穴位悬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该穴为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效,对肩臂挛痛有明显改善作用。
2.肩髎穴:在肩峰后下方凹陷处。艾灸该穴能温通肩部阳气,化解寒湿凝滞。采用回旋灸法,距离皮肤3-5cm环形移动,持续15分钟。此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刺激后可增强肩关节活动度,特别适合伴有上肢外展障碍的情况。施灸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避免灼伤。
3.肩贞穴:位于腋后纹头上1寸处。艾灸此穴可调和局部气血运行,松解肌肉痉挛。操作时选用陈年艾绒制成艾炷隔姜灸,每次3-5壮。该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要穴,主治肩胛疼痛及手臂不举。施灸后配合轻揉手法效果更佳,但需避开腋窝淋巴密集区域。
4.天宗穴:在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艾灸此穴能缓解肩背放射性疼痛。采用温灸盒固定于穴位处,每次20分钟。该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具有舒筋活络功效,对肩周炎引起的后伸受限尤为有效。施灸时保持体位稳定,防止艾灰脱落烫伤。
5.曲池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艾灸此穴可通过远端取穴调节肩部气血。使用艾条雀啄灸法,上下移动如鸟啄食,持续10分钟。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能疏风解表、通经活络,对肩周炎伴有肘臂疼痛效果显著。施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艾灸治疗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孕妇及皮肤破损者慎用。空腹或过饱状态下不宜施灸,操作环境应保持通风。每次艾灸后适当补充温水,两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立即停止,严重者需及时就医。艾灸器具使用后确保完全熄灭,防止火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