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通常不会感到热,反而可能伴随发冷或寒战。盗汗指夜间睡眠中大量出汗,醒来后汗止,与环境温度无关,多由内在病理因素引起。虽然出汗本身是散热机制,但盗汗发生时体温调节异常,体感温度未必升高,反而可能因汗液蒸发导致皮肤湿冷,产生寒意。
盗汗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内分泌紊乱如甲亢、更年期、自主神经失调或某些药物副作用。例如,结核杆菌释放的毒素可干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发夜间盗汗;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出现潮热与盗汗交替。部分患者可能先出现发热,退热时伴随盗汗,但盗汗本身并非直接由体感高温引起,而是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激活汗腺的结果。
注意区分盗汗与普通多汗症。若盗汗频繁发生且伴随体重下降、长期低热,需排查结核、淋巴瘤等疾病。记录发作时间、是否浸湿衣物、有无其他症状如咳嗽、心悸有助于诊断。避免睡前摄入酒精、辛辣食物,保持卧室通风,选择透气睡衣可减轻症状。糖尿病患者出现盗汗需警惕低血糖,更年期人群可考虑激素替代治疗。不可自行服用止汗药物掩盖症状,需由医生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