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可以有效治疗气短乏力。气短乏力属于中医气虚范畴,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改善症状、调理体质。中医认为这类问题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运用中药、针灸、艾灸等综合疗法可显著提升机体能量状态。
气短乏力在中医理论中需分型论治。肺气虚者常见呼吸浅促、易感冒,常用黄芪、党参等补益肺气;脾气虚多伴随食欲不振、腹胀,白术、茯苓等健脾药物可增强运化功能;肾气虚常现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熟地黄、山茱萸等能固本培元。针灸选取足三里、气海等穴位可激发经气,艾灸关元、膻中则能温阳益气。部分患者存在气血两虚或气阴两虚,需配伍当归、麦冬等药物协同调理。日常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以助气血流通。
治疗期间需避免过度劳累,忌食生冷油腻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长期熬夜或情绪紧张会加重气虚,需调整作息与心态。部分器质性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也可能导致气短,建议先完善西医检查。中药需根据体质变化动态调整,不宜自行长期服用固定方剂。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前须咨询中医师。若出现心悸、晕厥等急症应及时就医,不可仅依赖中医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