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疼痛通常集中在下腹部,即肚脐以下的区域,有时会辐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疼痛的具体位置因人而异,但多数表现为子宫区域的痉挛性疼痛,与月经期间前列腺素分泌引起的子宫收缩密切相关。
痛经的疼痛机制主要与子宫肌肉强烈收缩有关。月经期间,子宫内膜脱落时释放前列腺素,这种物质会刺激子宫过度收缩,导致局部缺血和神经敏感,从而引发疼痛。原发性痛经无器质性病变的疼痛通常从月经前几小时开始,持续1-3天;而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引起可能伴随盆腔其他症状,疼痛范围更广且持续时间更长。部分人群还可能感到下腹坠胀、恶心或头痛,这些症状与激素波动及局部炎症反应相关。
缓解痛经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肌肉痉挛。热敷下腹部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子宫收缩强度。饮食上减少咖啡因、高盐及生冷食物摄入,适当补充镁和维生素B族有助于缓解症状。若疼痛剧烈或伴随异常出血,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规律运动与放松训练如瑜伽或深呼吸也能降低前列腺素水平,长期坚持可减少痛经发作频率。药物方面,非甾体抗炎药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但需遵医嘱使用,避免长期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