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和慢性痛风在发作特点、关节表现、疼痛持续时间、尿酸结晶沉积、对肾功能影响方面存在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发作特点:急性痛风发作突然,常于夜间或清晨发病,多由高嘌呤饮食、饮酒、劳累等诱因引发。起病急骤,症状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2.关节表现:急性痛风多为单关节受累,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活动受限。而慢性痛风可累及多个关节,关节疼痛相对较轻,但可出现关节畸形、活动障碍等表现。
3.疼痛持续时间:急性痛风疼痛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数天到2周内可自行缓解。慢性痛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迁延不愈。
4.尿酸结晶沉积:急性痛风发作时尿酸结晶开始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但量相对较少。慢性痛风患者体内尿酸结晶大量沉积,除关节外,还可在皮下组织形成痛风石。
5.对肾功能影响:急性痛风一般对肾功能影响较小,若反复发作可能逐渐影响肾功能。慢性痛风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在肾脏沉积,更易导致肾功能损害,如出现蛋白尿、血尿、肾积水等。
痛风患者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阶段,都应积极控制尿酸水平,避免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戒烟限酒,多饮水,适当运动,以减少痛风发作频率,减轻症状,保护关节和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