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呼吸道飞沫、空气传播病毒气溶胶、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母婴垂直传播以及密切接触未免疫人群等途径扩散。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接触患者呼吸道飞沫:麻疹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飞沫在短距离内可直接进入他人呼吸道黏膜,导致感染。潜伏期患者同样具备传染性,需警惕无症状传播。
2.空气传播病毒气溶胶:飞沫中的病毒在空气中形成微小气溶胶颗粒,可悬浮较长时间并随气流扩散。密闭环境中气溶胶传播风险显著增加,即使未直接接触患者,吸入含病毒空气也可能感染。
3.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病毒可附着于门把手、玩具等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触摸污染物后未清洁双手,再接触口鼻或眼睛时,病毒可能通过黏膜侵入。儿童因频繁接触物品更易通过此途径感染。
4.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麻疹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麻疹。新生儿出生后若未及时接种疫苗,也可能因接触母亲分泌物或血液而感染。
5.密切接触未免疫人群:未接种疫苗或未患过麻疹的群体免疫力低下,与患者共处同一空间、共用餐具或亲密接触时,病毒传播概率极高。集体场所如学校、医院易引发聚集性疫情。
麻疹传染性极强,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感冒易被忽视。确诊后需立即隔离,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接种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免疫程序需严格遵循。接触疑似病例后应监测体温及皮疹情况,及时就医。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消毒常用物品可降低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