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腰椎骨折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根据骨折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卧床休息时注意预防并发症、康复期进行适度功能锻炼、日常加强骨质疏松防治。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腰椎骨折后需尽快到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通常采用X光或核磁共振确认骨折位置和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延误导致病情加重。疼痛明显时可暂时使用药物缓解,但不可自行处理或盲目按摩。
2.根据骨折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轻度压缩性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佩戴支具固定、药物镇痛及钙剂补充。若骨折严重或伴随神经压迫,需考虑椎体成形术或内固定手术,以恢复脊柱稳定性。手术方案需综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及基础疾病。
3.卧床休息时注意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褥疮、肺炎或下肢静脉血栓,需定时翻身并保持皮肤清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简单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需均衡,适量增加蛋白质和纤维素摄入。
4.康复期进行适度功能锻炼:骨折稳定后逐步开展康复训练,如腰背肌锻炼、低强度步行等,避免剧烈运动。物理治疗如热敷或针灸可辅助缓解疼痛。锻炼强度需循序渐进,以不加重疼痛为原则。
5.日常加强骨质疏松防治:腰椎骨折多与骨质疏松相关,需长期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抗骨松药物。饮食中增加奶制品、豆制品等高钙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定期监测骨密度,调整防治方案。
腰椎骨折后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影响恢复。家属应协助监督用药及康复计划,定期复查。出现发热、下肢麻木等异常情况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