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是中医学常见证候,指人体元气不足导致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元气由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精气化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当元气耗损或生成不足时,便会出现一系列虚弱症状。
气虚的典型表现可分为功能性与体征两方面。功能性症状常见精神萎靡、容易疲劳,轻微活动即感气短,说话声音低弱,自觉体力不支。体征方面多见面色苍白或萎黄,舌体胖嫩有齿痕,舌苔薄白,脉象细弱无力。部分人群伴随自汗不因劳作而汗出、食欲减退、排便无力或便溏。不同脏腑气虚有特异性表现,肺气虚者易感冒、咳喘无力;心气虚多见心悸怔忡;脾胃气虚常伴腹胀、消化迟缓;肾气虚则出现腰膝酸软、夜尿频多。
调理气虚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波动,因劳则气耗,长期熬夜或思虑过度会加重元气损耗。饮食宜选择山药、红枣、粳米等甘温补气之物,忌食生冷寒凉。运动建议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缓和项目,剧烈运动可能耗气。需警惕长期气虚可能发展为阳虚或气血两虚,若伴随持续消瘦、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药膳或中药调理需辨证,如肺气虚可用黄芪,脾气虚宜选党参,避免盲目进补导致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