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湿阻在中医治疗中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为主,结合药物、针灸、饮食调理等多方面干预,旨在恢复气机通畅与脾胃运化功能。
气滞湿阻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导致,表现为脘腹胀满、嗳气、大便黏滞、舌苔厚腻等。治疗上,中药常用柴胡疏肝散、平胃散等方剂加减,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苍术、厚朴燥湿健脾,茯苓、薏苡仁利水渗湿。针灸选取太冲、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调畅肝气、健运脾胃。日常可配合陈皮、山楂代茶饮,或适当运动如八段锦促进气血运行。饮食需忌生冷油腻,多食山药、白扁豆等健脾之品。
注意事项方面,需辨证施治,避免盲目使用燥湿药伤阴。情志调节至关重要,长期焦虑易加重气滞。若湿阻化热出现口苦、苔黄,需加黄芩、栀子清热。孕妇及体弱者用药需谨慎,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治疗期间观察舌苔与症状变化,湿邪缠绵难愈,需坚持调理,避免过度依赖速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