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需遵循牵引对抗、纠正旋转、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维持稳定对位、确认复位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牵引对抗: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患肢上臂近肘部固定,术者双手分别握持患侧手掌及腕部,沿前臂纵轴持续牵引3-5分钟,逐渐加大力度以克服肌肉痉挛,使骨折端分离。牵引过程中需保持力量均衡,避免过度牵拉导致软组织损伤。
2.纠正旋转:桡骨远端骨折常伴旋转移位,需根据骨折类型调整。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远端,通过内外旋动作使远端骨块与近端对合。旋后型骨折需将远端向内旋转,旋前型则向外旋转,直至触摸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关系恢复正常。
3.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正常桡骨远端掌倾角10-15度,尺偏角20-25度。术者拇指按压骨折远端背侧,其余四指托住掌侧,向掌侧及尺侧推挤,同时维持牵引。通过X线透视或触摸桡骨关节面平整度判断角度是否恢复,避免过度矫正导致关节面不平。
4.维持稳定对位:复位成功后,术者需保持牵引并固定腕关节于轻度屈曲及尺偏位,防止再移位。采用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时,先放置背侧夹板超过腕关节,掌侧夹板至掌横纹,绷带缠绕松紧适度,避免压迫尺神经或影响血液循环。
5.确认复位效果:复位后立即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端对位对线情况,确认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恢复。若发现复位不佳,需在麻醉效果存续时再次调整。术后定期复查,观察骨痂生长及位置稳定性。
手法复位需在麻醉下进行,避免操作中疼痛引发肌肉抵抗。固定后抬高患肢减轻肿胀,观察指端血运及感觉变化。早期进行手指屈伸锻炼,避免关节僵硬。若肿胀加剧或出现麻木,需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康复期间避免腕部负重,定期随访直至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