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穿刺、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具体分析如下:
1.血液检查: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和血沉明显增快。这些指标反映体内炎症程度,有助于判断感染是否处于活动期。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贫血或血小板异常,需动态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
2.影像学检查:X线早期可能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后期可见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CT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细微变化,MRI对早期骨髓水肿和软组织感染敏感。核素骨扫描有助于发现多发病灶,不同影像学手段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3.骨髓穿刺:通过穿刺病变部位抽取骨髓液,直接观察脓液或浑浊液体,可初步判断感染存在。穿刺液需立即送检培养或涂片,操作需严格无菌以避免污染。穿刺部位选择需结合影像学定位,避开重要血管神经。
4.病理学检查:取病变骨组织进行活检,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骨小梁坏死或死骨形成。病理结果能明确炎症性质,排除肿瘤或结核等疾病。急性期以化脓性改变为主,慢性期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新生骨形成。
5.细菌培养:将脓液、骨髓液或病变组织接种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培养阳性可指导精准用药,阴性结果需结合临床判断。需注意采样前避免使用抗生素,以提高检出率。
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影像学随访对判断骨质修复情况至关重要,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减少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