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臌病确实属于腹水的一种表现,指腹腔内异常积聚过量液体,属于中医对腹水的特定称谓。传统医学将此类病症归为臌胀范畴,认为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停滞有关,而现代医学则多从肝硬化、肿瘤或心肾疾病等病理角度解释腹水形成。
从病因机制来看,水臌病与西医腹水的概念高度重合,但诊断和治疗存在差异。现代医学通过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等手段明确腹水性质如漏出液或渗出液,针对性处理原发病;中医则侧重辨证施治,采用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等疗法,如经典方剂五苓散或实脾饮。两者均需关注电解质平衡与营养支持,严重时需结合腹腔引流等西医手段。需注意,部分民间所称水臌病可能混淆血吸虫性肝病或晚期肿瘤并发症,需严格鉴别。
诊断水臌病或腹水时,需警惕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或体重骤降,这些可能提示感染或恶性肿瘤。治疗期间需限制钠盐摄入,监测尿量及腹围变化,避免滥用利尿剂导致肾损伤。中医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指导,不可轻信偏方。合并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者需立即就医。腹水反复发作往往提示原发病未控,需长期随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