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需对症退热缓解不适、保持口腔清洁减轻疼痛、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隔离休息避免传播、观察病情及时就医。具体分析如下:
1.对症退热缓解不适:手足口病可能伴随发热,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以防发生严重并发症。退热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
2.保持口腔清洁减轻疼痛:口腔疱疹破裂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影响进食。可用温盐水或专用漱口液清洁口腔,减少继发感染。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主,避免过热、过酸或刺激性食物。疼痛严重时可局部涂抹口腔溃疡凝胶缓解症状。
3.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发热及口腔疼痛可能导致饮水不足,易引发脱水。应少量多次补充温水、米汤或口服补液盐,保证电解质平衡。观察排尿情况,若尿量减少或颜色深黄,需警惕脱水并及时就医。
4.隔离休息避免传播:手足口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患者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避免与儿童密切接触,个人用品如餐具、毛巾应单独使用并消毒。室内保持通风,减少病毒滞留。
5.观察病情及时就医:多数患者一周内自愈,但少数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重症表现。若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肢体无力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发病期间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衣物被褥勤换洗,阳光下暴晒消毒。未患病儿童可接种疫苗预防重症,但需注意疫苗仅针对部分病毒类型。密切接触者应观察自身症状,早发现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