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需要做头部影像学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凝血功能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头部影像学检查:脑梗诊断的核心依据是头部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能快速区分脑梗与脑出血,尤其在急性期具有重要价值。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脑梗更为敏感,能清晰显示缺血范围和程度。弥散加权成像可在发病数分钟内检测到异常信号,帮助早期干预。灌注成像可评估脑血流情况,指导后续治疗。
2.血液生化检查:血液检查可评估脑梗的危险因素和全身状态。常规检测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血糖异常可能加重脑损伤,需及时纠正。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影响治疗方案制定。肝肾功能异常可能限制部分药物使用。电解质紊乱可诱发心律失常,需优先处理。
3.心电图:脑梗患者常合并心脏疾病,心电图可筛查房颤、心肌缺血等危险因素。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原因,需长期抗凝治疗。心肌缺血可能提示冠状动脉病变,需进一步检查。心电图还能发现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避免治疗冲突。动态心电图可提高阵发性房颤检出率。
4.颈部血管超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的重要病因,超声可无创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影响治疗策略,不稳定斑块需强化降脂。严重狭窄可能需手术或支架干预。超声还能检测血管内膜厚度,预测远期风险。结合血流动力学参数,可判断侧支循环代偿情况。
5.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常规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抗凝治疗前需基线评估,避免过度抗凝。遗传性凝血障碍需个体化调整方案。血小板功能检测可指导抗血小板药物选择。
脑梗检查需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避免延误治疗时机。部分检查存在辐射或禁忌,需权衡利弊。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动态随访观察变化。特殊人群如孕妇或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