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充血需肉眼观察耳道皮肤颜色变化、使用耳镜检查充血范围和程度、触摸耳周淋巴结判断是否肿大、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或瘙痒感、检查耳道分泌物性状。具体分析如下:
1.肉眼观察耳道皮肤颜色变化:外耳道充血时,皮肤呈现红色或深红色,可能伴随肿胀。正常耳道皮肤为淡粉色,充血后颜色加深,范围可从耳道口延伸至鼓膜附近。观察时需注意光线充足,避免误判。耳道弯曲或耵聍遮挡可能影响观察,需调整角度或清理后确认。
2.使用耳镜检查充血范围和程度:耳镜能放大视野,清晰显示充血部位和严重程度。轻度充血表现为局部血管扩张,重度则整个耳道弥漫性发红。检查时动作轻柔,避免器械触碰加重损伤。耳镜光源需适中,过强可能掩盖细微充血。
3.触摸耳周淋巴结判断是否肿大:外耳道炎症常导致耳前、耳后或颈部淋巴结肿大。触诊时用指腹轻压,肿大淋巴结质地较硬且有压痛。单侧肿大提示局部感染,双侧需排查全身因素。检查前需告知患者可能稍有不适。
4.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或瘙痒感:充血多伴随症状,疼痛可能为急性炎症,瘙痒常见于过敏或湿疹。患者主诉有助于判断充血性质,需记录症状持续时间及加重因素。无痛性充血需警惕其他病变。
5.检查耳道分泌物性状:充血伴分泌物时,脓性提示细菌感染,水性可能为外耳湿疹,血性需排除外伤或肿瘤。观察分泌物量、颜色及气味,取样送检可明确病因。检查时避免污染清洁器械。
检查前需清洁双手及器械,避免交叉感染。动作轻柔,减少患者不适。若发现异常分泌物或持续充血,建议进一步检查。避免自行掏耳或使用刺激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