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手腕部桡动脉的搏动,判断健康状况的诊断方法。作为中医四诊之一,脉诊依据脉搏的速率、强度、节律等特征,结合中医理论分析脏腑功能与气血盛衰,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脉诊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难经》,后由王叔和《脉经》系统总结。诊脉时通常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不同脏腑。常见脉象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脉诊需结合望闻问三诊,避免单一判断。例如弦脉可见于肝郁或疼痛,滑脉多见于痰湿或妊娠,需结合症状综合分析。
诊脉需在安静环境中进行,患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或情绪波动。医者需调匀呼吸,以指腹触脉,注意布指轻重与脉位取舍。脉象受年龄、体质、季节影响,如儿童脉多快,老人脉多弱,夏季脉偏浮。需警惕将西医脉搏概念与中医脉象混淆,二者理论基础不同。脉诊结果需动态观察,危重病可能出现真脏脉,提示预后不良。学习脉诊需长期实践,避免机械对应脉象与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