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的鉴别需关注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血浆渗漏征象、出血倾向及休克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普通登革热相似,但病情进展更快。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剧烈头痛、眼眶痛及全身肌肉关节疼痛。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或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例在发热后期出现面部潮红、皮疹等表现,但皮疹分布与普通登革热不同,多呈瘀点或紫癜样。
2.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是重要鉴别点。普通登革热也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但登革出血热的血小板下降更迅速且严重,常低于100×10⁹/L。血小板减少与出血倾向密切相关,需动态监测血常规变化。
3.血浆渗漏征象:血浆渗漏是登革出血热的特征性表现,可通过血液浓缩指标判断。红细胞压积升高超过20%提示血浆外渗,同时可能伴随低蛋白血症。胸腔积液、腹水或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壁增厚均为血浆渗漏的间接证据。
4.出血倾向:自发性出血是鉴别关键,常见于皮肤、黏膜或消化道。轻者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或阴道出血。束臂试验阳性有助于判断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相关。
5.休克表现: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登革出血热的严重阶段,表现为四肢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及尿量减少。休克多发生在病程第3-7天,与血浆大量外渗导致循环衰竭有关。及时补液扩容是防治休克的关键措施。
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尤其是阿司匹林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高热不退或出血倾向加重时需紧急处理。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但需警惕过度补液加重血浆渗漏。医疗机构需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