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少腹,指的是人体下腹部两侧的区域,具体位置在脐下至耻骨联合之间的两侧。这一概念在中医解剖学中具有明确的定位,与西医解剖学中的下腹部有所区别。少腹不仅是解剖位置的描述,还与经络循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尤其在妇科、泌尿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少腹在中医理论中与肝经、冲脉、任脉等经络密切相关。肝经循行于少腹,冲脉、任脉亦经过此区域,因此少腹的气血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相关脏腑功能。例如,肝气郁结常表现为少腹胀痛,冲任失调可能导致月经不调或痛经。少腹也是寒邪、湿邪易侵袭的部位,寒凝少腹可引发冷痛、经闭,湿热下注则可能导致淋证、带下等病症。在临床实践中,少腹的触诊、温灸或针刺常作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少腹的病症需结合全身症状综合辨证,不可仅凭局部表现妄下结论。例如,少腹胀痛可能由气滞、血瘀、寒凝或湿热等多种病因引起,需通过舌脉、病史等进一步鉴别。少腹区域包含膀胱、肠道、生殖器官等重要结构,若出现持续疼痛、异常出血或排尿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中医治疗少腹疾病时,常采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清热利湿等治法,但具体用药或针灸方案需由专业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