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石淋是指泌尿系统结石及相关症状的统称,属于淋证范畴,主要表现为小便涩痛、尿血、腰腹绞痛等。这一概念源于古代医家对结石阻塞尿路的病理观察,认为其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或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有关,治疗需辨证施治,兼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或补益肾气。
石淋的形成与体质、饮食、地域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嗜食肥甘厚味或居住湿热地区,易导致湿热下注,尿液浓缩结晶成石;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则引发气机郁滞,进一步加重结石形成。典型症状除排尿困难外,还包括突发性侧腰剧痛中医称腰如刀绞,疼痛可放射至下腹或会阴,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古代医籍《诸病源候论》强调石淋者,淋而出石也,指出砂石排出是诊断关键。现代临床常结合B超等检查,但中医更注重通过舌苔黄腻、脉弦滑等体征辨别湿热瘀阻程度,或从舌淡脉弱判断脾肾亏虚证型。
预防石淋需避免高嘌呤饮食,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毫升以上,尤其夏季或剧烈运动后需及时补水。湿热体质者可适量食用玉米须、金钱草代茶饮,肾虚患者应节制房事并配合艾灸关元穴。急性发作时可用鸡内金粉冲服缓解疼痛,但若出现持续发热或无尿,需立即就医排除尿路梗阻。治疗期间忌食菠菜、动物内脏等高草酸食物,中药排石疗程通常需4-8周,定期复查结石位置变化。孕妇及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药排石需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