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确实可能引起过敏反应。部分人群接触或吸入菊花花粉、挥发油等成分后,会出现皮肤红肿、瘙痒、打喷嚏或呼吸道不适等症状,这与个体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反应有关。过敏体质者尤其需警惕,菊科植物中的倍半萜内酯等物质是常见致敏原。
菊花的过敏机制属于典型的Ⅰ型超敏反应。当过敏原首次进入敏感者体内,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再次接触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发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反应。临床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或哮喘发作,严重时可导致喉头水肿。不同品种菊花致敏性存在差异,野菊、杭白菊等花粉量大的种类更易诱发症状。除直接接触外,菊花茶饮用或中药制剂内服也可能导致消化道过敏。
过敏体质人群应避免直接接触菊花植株,赏菊时保持距离并佩戴口罩。出现皮肤症状立即用清水冲洗,口服抗组胺药物可缓解轻症。有花粉症病史者,春季和秋季菊科植物繁盛期需减少户外活动。进行过敏原检测可明确致敏品种,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鲜花店从业者等长期接触者建议佩戴防护手套。菊科植物过敏可能存在交叉反应,对向日葵、蒲公英过敏者需同样谨慎。若出现呼吸困难等全身性反应,应立即就医进行肾上腺素注射等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