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观察精神状态。具体分析如下: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颈部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可配合退热贴敷于额头,但需注意更换频率。若手脚冰凉,先搓热四肢再降温。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间隔4-6小时重复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交替用药或超量服用,防止肝肾损伤。
3.补充水分:发热时水分流失加快,需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母乳喂养婴儿增加哺乳次数。观察排尿量及颜色,避免脱水。
4.调节环境温度: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穿着轻薄吸汗的棉质衣物,避免包裹过厚。夏季可使用空调,但风口避开身体。
5.观察精神状态:即使体温未达38.5℃,若出现嗜睡、持续哭闹、呼吸急促或抽搐,需立即就医。记录发热时间、峰值和伴随症状,供医生参考。
退热过程中避免捂汗,可能引发高热惊厥。未明确病因前,不自行使用抗生素或中成药。发热超过3天或反复升温,应及时检查血常规等指标。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为主,如米汤、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