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效、邻近节段骨折、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伤口感染。具体分析如下:
1.内固定失效: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螺钉把持力不足,容易出现松动、移位或断裂。术后早期活动过度或外力冲击可能加速内固定失效。需定期影像学检查评估固定状态,必要时调整固定方式或加强骨水泥强化。
2.邻近节段骨折:手术固定节段上下椎体因应力集中更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未得到有效控制是主要诱因。术后需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减少邻近椎体负荷。
3.神经损伤:术中操作可能直接损伤神经根或脊髓,术后血肿压迫也可导致神经症状。表现为感觉异常、肌力下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及时解除压迫因素,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训练。
4.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卧床制动导致血流缓慢,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增加。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早期活动、气压治疗及药物抗凝是预防关键,发现血栓需避免按摩以防肺栓塞。
5.伤口感染:患者免疫力低下或术中污染可能引发切口感染。局部红肿、渗液伴发热需警惕。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定期换药可降低感染风险,严重者需清创引流。
术后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遵循医嘱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定期复查影像学及骨密度,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出现异常疼痛、发热或神经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均衡营养,补充钙质及维生素D,促进骨骼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