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固定伤处减少移动、冰敷缓解肿胀疼痛、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处理、康复期循序渐进恢复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骨折后继续活动可能导致断端移位或损伤周围血管神经。需保持静止状态,借助支具或临时夹板限制患肢活动。搬运时应托住骨折上下关节,避免单点施力造成错位。
2.固定伤处减少移动:临时固定可用木板、硬纸板等材料捆绑于骨折肢体两侧,长度需超过相邻两关节。固定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开放性骨折需先清洁伤口再覆盖无菌敷料,避免直接压迫骨端。
3.冰敷缓解肿胀疼痛:伤后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冰袋需用毛巾包裹防冻伤,避免直接接触皮肤。肿胀高峰期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
4.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处理:X线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后,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手术内固定。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骨不连,尤其儿童骨骺损伤需尽早干预避免影响骨骼发育。
5.康复期循序渐进恢复功能:拆除固定后需在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力量练习。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增加主动训练强度。营养补充应注重钙质和胶原蛋白摄入,促进骨痂形成。
骨折后避免自行揉捏或热敷伤处,防止加重肿胀。长期卧床者需预防压疮和静脉血栓,定期翻身并活动未受伤肢体。康复训练不可操之过急,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