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避免二次损伤、及时冰敷减轻肿胀疼痛、使用夹板或硬物固定骨折部位、尽快就医接受专业治疗、康复期逐步进行功能锻炼。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患肢制动避免二次损伤:骨折后肢体活动可能加重损伤,需立即停止活动并保持稳定。移动时需托住骨折上下关节,避免断端移位或刺伤周围组织。脊柱骨折需平卧硬板床,避免扭曲造成脊髓损伤。临时制动可减少出血和软组织损伤,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及时冰敷减轻肿胀疼痛:骨折后局部血管破裂会导致肿胀,冰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每次敷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伤后48小时内持续冰敷可有效缓解疼痛,但避免直接接触皮肤。肿胀减轻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使用夹板或硬物固定骨折部位:就地取材如木板、硬纸板等固定患肢,长度需超过骨折上下关节。固定时包扎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运。开放性骨折需先清洁伤口再固定,防止感染。临时固定可减少搬运过程中的移位风险,但需尽快送医。
4.尽快就医接受专业治疗:骨折需通过X线明确类型和移位程度,由医生决定复位方式。闭合性骨折可能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严重移位或开放性骨折需手术内固定。延迟就医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功能障碍,尤其儿童骨骺损伤需尽早干预。
5.康复期逐步进行功能锻炼:拆除固定后需在指导下进行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防止僵硬和萎缩。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增加主动训练强度。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避免暴力牵拉造成再骨折。配合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
骨折后需避免自行按摩或揉捏患处,防止碎骨片移位。饮食应增加钙质和蛋白质摄入,但康复期不宜过度进补。定期复查确保愈合进度,出现异常疼痛或麻木需立即就诊。心理调节同样重要,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