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应急处理包括固定伤肢避免移动、冷敷减轻肿胀疼痛、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避免自行复位造成二次伤害、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固定伤肢避免移动:骨折后首要任务是限制伤肢活动,防止断端移位加重损伤。可利用夹板、硬纸板或绷带将伤处与邻近关节一同固定,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若现场无专业工具,可用树枝、杂志等硬质物品临时替代。固定时松紧需适度,过紧可能压迫血管神经,过松则失去固定作用。
2.冷敷减轻肿胀疼痛:骨折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肿胀和疼痛。早期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缓解肿胀并降低痛感。可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伤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伤后48小时内持续冷敷效果最佳,超过72小时可转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3.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将骨折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局部血液淤积,缓解肿胀。上肢骨折可用吊带悬吊,下肢骨折可垫高腿部。抬高时需保持伤肢稳定,避免晃动或受力。同时观察肢体远端颜色和温度,若出现苍白、麻木需调整固定方式。
4.避免自行复位造成二次伤害:非专业人员切勿尝试手法复位,错误操作可能导致骨折端刺伤血管、神经或周围软组织。尤其开放性骨折时,盲目复位可能将污染物带入深部组织。保持伤肢原始状态,仅做简单固定和支撑即可。若骨折端暴露,用清洁敷料覆盖避免感染。
5.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治疗:无论骨折轻重均需尽快送医,通过影像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和程度。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石膏固定、牵引或手术等治疗方式。延误就医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功能障碍。转运过程中尽量减少颠簸,脊柱骨折需保持身体轴线平直,使用硬板担架搬运。
骨折处理需保持冷静,避免慌乱中加重损伤。转运时注意保暖,防止休克。如实向医生描述受伤过程和症状,便于准确诊断。康复期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功能锻炼,逐步恢复肢体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