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风火是两种病理因素结合形成的证候,指风邪与火邪相互交织引发的病症,表现为内外热象与动荡不定的症状。风性主动,火性炎上,两者相兼易导致病情急骤、变化迅速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中。
风火证的形成多与体质、外邪侵袭或情志失调有关。外感风热之邪未及时清解,可化火生风;或体内肝阳亢盛,郁而化火,引动内风。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舌燥,甚至抽搐、神昏等。例如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或急性扁桃体炎,均可能出现风火相煽的病机。治疗上需疏风清热、泻火熄风,常用方剂如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等,结合针灸或刺络放血以泄热。
辨证风火需区分外风与内风、实火与虚火。外感风火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起病急骤;内伤风火常与情志、阴虚相关,病程较长。用药避免过于寒凉以免伤正,尤其老年或体弱者需兼顾滋阴扶正。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燥热之物,情绪保持平稳以防助火生风。若出现意识障碍或持续高热,需及时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干预,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