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骨折需立即制动避免二次损伤、尽快就医进行影像学评估、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固定或手术、严格遵循康复计划恢复功能、密切观察防止并发症发生。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制动避免二次损伤:不稳定性骨折移动可能导致断端移位或损伤周围血管神经,需用夹板或支具临时固定患肢,搬运时保持轴线稳定。制动可减轻疼痛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避免骨折碎片刺伤软组织。
2.尽快就医进行影像学评估:通过X线或CT明确骨折位置、类型及移位程度,判断是否合并关节脱位或隐匿性损伤。影像结果决定治疗方案,如闭合复位或手术干预,延误检查可能影响预后。
3.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固定或手术:轻度不稳定性骨折可采用石膏或外固定支架保守治疗;严重移位、开放性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需手术内固定,如钢板、髓内钉等。手术时机通常选择伤后1周内。
4.严格遵循康复计划恢复功能:固定期结束后逐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拆除固定后增加关节活动度练习,配合物理治疗促进愈合。康复进度需个体化调整,过早负重可能引发再骨折。
5.密切观察防止并发症发生:监测患肢血液循环、感觉及运动功能,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或感染。长期卧床者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压疮,定期复查评估骨痂生长情况。
骨折后避免自行按摩或热敷患处,饮食需补充钙质及蛋白质。康复期间出现肿胀加剧或异常疼痛应及时复诊,不可擅自调整固定装置。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