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食泄泻型与湿热泄泻型是中医常见的两种泄泻证型,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伤食泄泻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食物积滞于胃肠。主要症状为腹胀腹痛、泻下酸臭粪便、泻后痛减,或伴有嗳腐吞酸、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脉滑。治疗以消食导滞为主,常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方剂。湿热泄泻则因外感湿热邪气或饮食不洁,湿热蕴结肠道,传导失司。症状表现为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或伴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需清热利湿,常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
辨证时需注意两者虽均有泄泻,但伤食泄泻以食积为核心,湿热泄泻以湿热为关键。伤食泄泻患者多有明确饮食不当史,湿热泄泻常见于暑湿季节或饮食不洁后。治疗时需避免滥用止泻药,尤其湿热泄泻若过早收敛,易致邪气内闭。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伤食泄泻需暂禁食或减量,湿热泄泻忌辛辣油腻。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