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和腹泻在中医和西医理论中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泄泻是中医术语,指大便稀溏、次数增多的病症,多与脾胃虚弱、湿邪内蕴有关;腹泻是西医概念,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粪便稀薄或含有未消化食物,常由感染、饮食不当等引起。
中医认为泄泻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脾虚湿盛最为常见。长期饮食不节、情绪失调或外感寒湿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而下泄。根据病因不同,泄泻可分为寒湿型、湿热型、脾虚型等,治疗需辨证施治,如健脾化湿、温中散寒等。西医的腹泻则更多关注病原体感染、肠道炎症或功能紊乱,如细菌性痢疾、肠易激综合征等,治疗以抗感染、补液或调节肠道菌群为主。
区分泄泻与腹泻时需结合症状与病因。中医诊断注重整体辨证,观察舌苔脉象及伴随症状;西医则依赖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或病原学检测。治疗上,中医强调调理体质,避免生冷油腻食物;西医需注意补液防脱水,必要时使用抗生素。两者虽表现相似,但理论体系与干预手段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中西医结合或单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