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人的护理需确保患肢固定稳固避免二次损伤、定期观察血液循环防止组织坏死、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降低感染风险、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骼愈合、指导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确保患肢固定稳固避免二次损伤:骨折后需立即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限制患肢活动。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处上下关节,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搬运时需托住骨折部位,避免弯曲或扭转。固定后每日检查固定装置是否移位,出现松动或压迫需及时调整。
2.定期观察血液循环防止组织坏死:固定后需密切观察患肢末端颜色、温度及感觉。若出现苍白、青紫、麻木或剧痛,提示血液循环障碍。抬高患肢15-30度促进静脉回流,避免局部受压。每2小时轻微活动未固定关节,促进血液流动。
3.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降低感染风险:开放性骨折需每日消毒换药,使用无菌敷料覆盖。闭合性骨折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出现红肿、渗液或发热需及时处理。定期更换床单衣物,保持环境通风干燥。
4.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骼愈合:饮食需富含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D,如鱼类、豆制品、绿叶蔬菜。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以免影响愈合。适当增加饮水量,预防便秘。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膳食结构。
5.指导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固定拆除后需循序渐进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增加主动锻炼。配合热敷、按摩缓解肌肉萎缩。避免过早负重,根据愈合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护理过程中需关注情绪变化,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愈合进度。避免自行拆除固定装置或滥用偏方。出现异常情况如持续发热、患肢剧痛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