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肢体骨折病人需固定患肢避免移位、观察血液循环防止缺血坏死、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感染、合理饮食促进骨骼愈合、指导康复训练恢复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固定患肢避免移位:骨折后需立即用夹板或石膏固定,限制患肢活动,防止骨折端错位加重损伤。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处上下关节,确保稳定性。定期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及时调整。搬运时需托扶患肢,避免拖拽或弯曲。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减轻肿胀,但不可随意拆除固定物。
2.观察血液循环防止缺血坏死:密切留意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感觉变化。若出现苍白、青紫、麻木或剧痛,可能提示血液循环障碍。检查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应在2秒内恢复。过紧的包扎或肿胀可能压迫血管,需立即松解。夜间需增加观察频率,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缺血。
3.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感染:开放性骨折需彻底清创,覆盖无菌敷料。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异味。接触伤口前严格洗手,使用消毒器械。避免伤口沾水,洗澡时用防水敷料保护。体温升高或伤口疼痛加剧可能提示感染,需及时处理。
4.合理饮食促进骨骼愈合:增加富含钙质食物如奶制品、豆类及深绿色蔬菜,同时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适量摄入蛋白质修复组织,但避免过量加重肾脏负担。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因摄入以防影响钙质代谢。多饮水预防便秘,尤其长期卧床者。
5.指导康复训练恢复功能: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僵硬。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渡到主动锻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握拳、抬腿,后期增加抗阻训练。训练时以轻微疼痛为限,禁止暴力牵拉。定期复查调整康复计划。
护理过程中需关注心理状态,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固定装置。合并其他疾病者需综合评估护理方案,防止并发症。康复进度因人而异,不可盲目比较或急于求成。定期随访确保骨折愈合良好,及时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