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折后需保持患肢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定期翻身预防压疮、适度活动未受伤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饮食增加钙质与蛋白质摄入加速愈合、关注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患肢固定避免二次损伤:骨折初期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避免移动患位导致错位或软组织损伤。固定后观察肢体末端颜色与温度,若出现苍白、发紫或麻木需立即就医。睡眠时用软枕垫高患肢减轻肿胀,日常避免碰撞或负重。
2.定期翻身预防压疮:长期卧床需每2小时协助变换体位,骨突处如骶尾、足跟等垫软垫减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检查有无红肿或破溃。床单平整无褶皱,减少摩擦。若已出现压疮,需专业清创并外用药物。
3.适度活动未受伤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受伤关节的屈伸运动,如手指、脚踝绕环等,防止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卧床时可做深呼吸训练增强肺功能。活动强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逐步增加频次。
4.饮食增加钙质与蛋白质摄入加速愈合:每日摄入牛奶、豆腐、鱼类等高钙食物,搭配瘦肉、鸡蛋补充蛋白质。绿叶蔬菜提供维生素K辅助钙吸收。少食腌制食品,减少钠摄入以防钙流失。必要时在医师建议下服用营养补充剂。
5.关注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骨折恢复期易产生孤独感或急躁情绪,家属需多陪伴沟通,鼓励参与轻松活动如听戏、手工等。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应及时寻求心理疏导。
康复期间需严格遵循复诊计划,不可自行拆除固定装置。出现发热、患处剧痛或异常分泌物时需警惕感染。合并慢性疾病者应同步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指标。用药需咨询医师,避免影响骨骼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