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康复需注意保持适度活动避免粘连、进行渐进性力量训练恢复肌肉功能、穿戴支具保护跟腱、控制体重减轻跟腱负担、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适度活动避免粘连:跟腱断裂后长期制动容易导致组织粘连,影响关节活动度。康复早期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动作轻柔缓慢,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通过规律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瘢痕组织过度增生,维持跟腱滑动性。
2.进行渐进性力量训练恢复肌肉功能:肌肉萎缩是制动期常见问题。康复中期开始采用等长收缩训练,逐步增加抗阻练习。训练强度根据恢复阶段调整,初期以低负荷多重复为主,后期可加入提踵等专项训练。力量恢复有助于重建足踝稳定性,但需避免突然发力或过度负荷。
3.穿戴支具保护跟腱:定制支具能限制踝关节背伸角度,防止跟腱过度牵拉。支具需根据肿胀程度及时调整松紧度,既要保证固定效果,又要避免压迫皮肤。夜间可改用短腿石膏托维持跖屈位。保护期通常持续6-8周,拆除后仍需使用弹性绷带过渡。
4.控制体重减轻跟腱负担:超重会增加跟腱承重负荷,延缓愈合速度。康复期间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保持均衡营养。体重下降可明显降低行走时跟腱张力,但需避免快速减重导致肌肉流失。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有助于体重管理。
5.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通过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跟腱连续性,临床检查包括提踵试验和Thompson试验。康复方案需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出现局部发热或持续疼痛需警惕再断裂风险。瘢痕软化情况、关节活动度等都应纳入评估体系。
康复过程中需注意疼痛是重要警示信号,任何训练都不应引起剧烈疼痛。局部肿胀时可抬高患肢配合冰敷,但需避免直接皮肤接触冰块。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自行服用抗炎药可能掩盖病情。心理调适同样重要,过度焦虑或急于求成都可能影响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