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田螺感染寄生虫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畏寒、皮肤瘙痒红肿、肌肉关节疼痛、体重下降。具体分析如下:
1.腹痛腹泻: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会刺激肠黏膜,引发阵发性绞痛,多伴随稀便或黏液便。严重时出现脱水症状,粪便中可能检出虫卵或节片。病程较长者易引发慢性肠炎,需通过粪便检测确诊。
2.发热畏寒:虫体代谢产物或死亡后释放毒素进入血液,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通常表现为间歇性低热,伴随头痛乏力,夜间盗汗明显。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皮肤瘙痒红肿:幼虫移行至皮下组织时引发变态反应,常见于四肢或躯干。局部出现游走性隆起疹块,伴有灼热感。搔抓可能导致继发感染,形成化脓性病灶。
4.肌肉关节疼痛:寄生虫侵入横纹肌或滑膜腔,造成机械性损伤及炎症反应。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活动时加剧,可能误诊为风湿性疾病。超声检查可发现局部水肿或钙化灶。
5.体重下降:虫体长期掠夺宿主营养,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患者食欲减退但腹胀明显,逐渐出现贫血貌和皮下脂肪减少。儿童感染者可能伴随发育迟缓。
食用田螺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100度并持续5分钟以上。避免接触可能被幼虫污染的水源,处理生鲜时佩戴手套。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完善寄生虫学检查。慢性病患者及儿童应谨慎食用淡水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