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可能引发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中耳炎、肺炎、败血症。具体分析如下:
1.风湿热:猩红热后可能发生风湿热,主要累及心脏、关节和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受累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或心包炎,严重时导致永久性心脏瓣膜损害。关节症状多为游走性大关节炎,伴有红肿热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舞蹈病,表现为不自主运动。风湿热通常在猩红热后2-4周发生,与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有关。
2.急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后1-3周可能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有关。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少数可进展为慢性肾炎。早期发现需监测尿液变化,及时干预可降低肾功能损害风险。
3.中耳炎:猩红热患儿易并发中耳炎,因链球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所致。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流脓,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不安。未及时治疗可导致鼓膜穿孔或听力受损。抗生素治疗需足疗程,防止转为慢性中耳炎。
4.肺炎:猩红热并发肺炎多由链球菌直接侵袭肺部或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加剧、呼吸急促,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出现胸腔积液或脓胸。胸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需加强抗感染和支持治疗。
5.败血症:猩红热后链球菌入血可引起败血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皮肤瘀点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情进展迅速,需立即静脉使用强效抗生素。败血症可导致感染性休克,死亡率较高,早期识别和积极抢救至关重要。
猩红热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至热退后至少一周,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皮肤脱屑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尿常规和心电图。接触者应隔离观察,患者用物需煮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