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可能导致蛋白尿,但通常程度较轻且为一过性。尿路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暂时增加尿蛋白排泄,但这种情况多数随感染控制而消失。若蛋白尿持续存在,需警惕其他潜在肾脏疾病。
尿路感染时,细菌刺激尿路上皮细胞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改变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或增加小管蛋白分泌。膀胱炎或尿道炎引起的蛋白尿通常为微量,而肾盂肾炎可能伴随更明显的蛋白尿。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释放会短暂影响肾脏滤过功能,但结构损伤少见。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合并尿路感染时,蛋白尿可能更显著,反映基础疾病与感染的叠加效应。尿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的同时,尿蛋白定性试验可能出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500mg。
尿路感染治愈后应复查尿常规,持续蛋白尿需进一步评估肾功能、尿蛋白电泳或肾脏超声。孕妇、老年人和儿童出现尿路感染合并蛋白尿时,需更密切监测。避免自行使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冲刷尿路,但严重蛋白尿伴水肿时需限制钠盐。尿培养和药敏试验能指导精准用药,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糖尿病或免疫抑制患者需同时控制血糖和改善免疫力。肉眼血尿伴随大量蛋白尿时,需排除肾小球肾炎等非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