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爆裂性骨折特点是椎体高度明显丢失、骨折线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常合并椎管占位及神经损伤、后柱结构多受累、稳定性显著降低。具体分析如下:
1.椎体高度明显丢失:椎体爆裂性骨折因垂直压缩暴力导致椎体轴向塌陷,前后缘高度均减少,影像学可见椎体呈楔形或扁平状变形。骨折块向四周移位,椎体轮廓破坏,与单纯压缩骨折相比,高度丢失更严重且累及范围更广。
2.骨折线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暴力作用下椎体骨皮质及松质骨碎裂,骨折线从中心向周围呈星状或放射状分布,常见骨折块突入椎管。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骨折线走向及碎骨片移位情况,有助于评估损伤程度。
3.常合并椎管占位及神经损伤:骨折块向后移位易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感觉障碍、肌力下降甚至截瘫。MRI能明确椎管狭窄程度及脊髓受压情况,神经损伤程度与骨折块移位大小密切相关。
4.后柱结构多受累:除椎体前中柱破坏外,后柱的椎弓根、椎板或关节突常伴随骨折,导致脊柱三柱稳定性丧失。X线侧位片可见椎弓根间距增宽,CT横断面显示后柱骨折线。
5.稳定性显著降低:三柱结构破坏使脊柱失去力学支撑,轻微外力可能导致二次移位或神经症状加重。动态位摄片可评估脊柱不稳程度,需手术重建稳定性。
椎体爆裂性骨折需严格制动避免加重损伤,影像学检查优先选择CT或MRI明确骨折细节,治疗需结合神经功能及稳定性综合评估,康复期需防范并发症并遵循阶梯式功能锻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