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的区别在于骨折线形态不同、损伤机制不同、椎体变形程度不同、神经损伤风险不同、常见发生部位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骨折线形态不同:压缩性骨折通常表现为椎体前部楔形变扁,骨折线多局限于椎体上缘或下缘,骨皮质连续性部分保留。爆裂性骨折的骨折线呈放射状或粉碎状,椎体骨块向四周移位,骨皮质完全断裂,椎体后缘骨块常突入椎管。
2.损伤机制不同:压缩性骨折多由垂直轴向压力导致椎体前柱受压塌陷,常见于骨质疏松患者轻微外力作用。爆裂性骨折由高能量垂直暴力合并旋转或剪切力引起,椎体前中后三柱同时受损,多见于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
3.椎体变形程度不同: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丢失主要发生在前部,后缘高度基本正常,整体变形呈楔形。爆裂性骨折椎体高度全面丢失,骨块向四周爆散,椎体轮廓完全破坏,可能出现真空征或骨片分离。
4.神经损伤风险不同:压缩性骨折因后柱结构完整,椎管受累较少,神经损伤概率较低。爆裂性骨折因骨块突入椎管,脊髓或神经根受压风险显著增加,可能引发截瘫或大小便功能障碍。
5.常见发生部位不同:压缩性骨折好发于胸腰段交界处,尤其是胸11至腰2椎体。爆裂性骨折多见于腰椎和下胸椎,腰1椎体发生率最高,与脊柱生理曲度转折点受力集中有关。
影像学检查需结合X线、CT及MRI综合评估,避免漏诊隐匿性骨折。急性期需严格卧床制动,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康复阶段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防止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定期随访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神经功能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